2009年7月8日 星期三

攤位介紹-黎屋夥房手工雜貨店(轉)



童話那樣美麗 --頭份黎屋夥房手工雜貨店的浪漫故事

  不到兩歲的黎光妹拉著媽媽的手,慢慢走在田埂間,彎起腰,摘了一朵黃色菊科小花,咿咿呀呀地發出甜甜童聲,彷彿要告訴媽媽,「嘿,妳看!」看,水田裡的一期稻作正開花,八十七歲的阿婆在榕樹下挑菜,視線往前走,紅磚砌成牆,在初夏的夕陽裡閃耀著斑駁光輝,紅磚牆再疊起一座座三合院,夕陽若不走,照映著的會是一座屬於客家意象的發光城堡—這是光妹的家,「黎屋夥房」,連綿在頭份鎮山下里一塊新舊交雜的地景中。

  對光妹來說,世界太新,她亮亮的丹鳳眼裡熟悉的除了伙房的紅磚牆外,就是爸爸振君和媽媽彩雲了。看,爸爸正忙著整理過幾天即將開幕的雜貨店,爸爸說,光妹是雜貨店的店長喲。看,在故鄉的夥房裡開一家全台灣最特別的雜貨店喲。


  這一切,都要先從這位奇特的爸爸—黎振君說起。三十四歲他有著一股常人少見的溫文氣質,書生造型卻是一襲汗衫短褲,像是從尋常俗民土地裡突然拔起的秀異奇士。他在黎屋夥房出生,隨父母搬遷至台中市度過童年,在學風自由的台中一中念了高中,然後到台北讀台大政治系。「狂飆期」裡迷過電影、音樂、小劇場和一點學運,在那個迷離喧囂的年代,他脫胎於屬於「地下」或「左派」符號下,交織難辨的呢喃文藝腔和強悍衝撞力之中。


  大學畢業服完預官役後,曾在立法院當過助理,然後在陸續在電子和平面媒體當新聞記者,六、七年在「前線」殺伐的生活過下來,經歷了在政治、社會及文化「層峰」打轉賣命的日子,他開始一種對另類新生活的想望。其實,那是最自然的,最原始的回歸生命源頭的想望,尤其,身為一個客家子弟,他長期觀察、採訪有關數年來風起雲湧的社區營造和客家文化的脈動,終於在2000年,振君三十一歲時,他聽從了內心最深處的聲音,毅然辭去在媒體界的高薪工作,回到了故鄉苗栗縣頭份鎮,心裡,想著的是夥房的未來。


   黎家從廣東惠州府陸豐縣來台,定居在頭份山下里已超過一百五十年。夥房堂號「京兆」,子孫從十六世來台至今已二十五世。眾多親族大都離鄉,只剩三十幾戶一百多人。他整理了老家的房間,和黎家的族長,高齡八十八的阿公住在一起。他的鄰居都是繁不及載的阿伯、阿叔、姑姑、堂哥、堂妹、堂姪….,一個優秀子弟放棄在台北的亮麗前途而回鄉,當然引起一些側目,不過,振君的理想和親和力很快就彌平了族人的疑問,而且,他也沒閒著,馬上考取了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而且,隨即也結了婚。
  
   這段美好姻緣,起源於振君在「明日報」開了一個「台三線」個人新聞台。北台三線從龍潭到東勢,是台灣客家的分佈重鎮,客家前輩沿著這條山脈邊緣的動線,開拓、墾殖、殺人、被殺,兩百年歷史的滄桑在此生滅演義,當然有太多故事可資探索。振君的想法獲得了一些網友的回應,其中一個熱情客家文化的網友,成了振君的終身伴侶。彩雲當時在中央廣播電台負責海外的客家廣播,新竹縣峨眉鄉人,在頭份隔壁,算起來兩人是「青梅竹馬」。
  
  兩人碰面後隨即陷入熱戀,還先跑到澎湖進行了一場浪漫海洋公證結婚,然後才在頭份舉辦了依客家古禮的鬧熱儀式。兩人與子偕老的承諾裡,有對美好家園的想像,有對客家文化理念的堅持,更有對一個新生命的期待。那就是黎光妹的降臨。「光」是黎家族譜裡的命名排序,「妹」是傳統客家女子的尾名。這個名字不但意義重大,而且越唸越覺可愛。


   光妹加入黎家後,振君彩雲馬上升格為奶爸奶媽(光妹是喝母奶長大的),雖然忙碌,然而兩人的理想也隨著小生命的成長慢慢成型。小光妹會在什麼樣的環境裡長大?我們這一代記憶裡的鄉愁是否永遠不能召喚,下一代不確定的未來是否也只能令人坐以待斃?夥房的條件已經不錯,但是需要一個更具體、更具實踐意義的呈現。振君和彩雲的「社區雜貨店」構想,就這樣慢慢鋪陳出來。


   振君租下了夥房裡已荒廢了一陣子的雜貨店,開始慢慢整理、布置,聽到這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的朋友也陸續來幫忙。開張前,他給光妹寫了一封信,透露了相當多深刻的訊息,他說,「在爸爸小時候,整個山下里就一家夥房阿斗伯開的雜貨店,爸爸和那些阿伯、阿姑們在這裡抽糖果、吃泡麵、放鞭炮,這些童年的美麗記憶仍然不斷在腦海中浮現,現在爸爸讓雜貨店重新開張,除了讓小朋友擁有同樣的回憶,也希望找回逐漸失去的技藝和感情。」


  在內在理念方面,振君說,「和一般傳統的雜貨店不一樣,我們強調的是「手工雜貨店」,所謂「手工」的定義是「非大量製造的」、「充滿多樣性的」、「以環保為出發的」…當代的生活鼓勵大量消費,卻完全忽略了生活品質和生態考量…從都市到鄉村,台灣的每個角落似乎同質性愈來愈高,這實在是件很無趣的事情,因此爸爸希望我們的店能夠賣7-11及大賣場沒有的東西,而且每樣東西都清楚標示來源和製作過程,甚至讓每位客人都能親自學習如何做這些東西…我們不是單純在販賣商品,而是在經營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如果從這三個手工的定義延伸到生活各個層面,我們可以發現,這和強調效率的現代生活是截然不同的生活哲學與態度,手工的生活是緩慢的,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包括盡量自己生產和調理食物,以素食為主,使用的器物也盡量就地取材,並且力行資源回收與再利用,這需要很多勞動,而這些勞動是直接與我們生活所需相關,而不是去換取鈔票。


  這些想法看起來很傳統,其實很基進,因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已經被國家、媒體與資本所掌控」


  在未來的經營型態上,振君說,在雜貨店開張初期將以彩雲擅長的手工拼布作品和夥房生產的醃製品、農產品為主,發展出屬於夥房的產業,並希望把範圍逐漸擴大,從山下里、頭份、桃竹苗直到全國各地,透過拜訪各地理念相近的個人工作室、社區空間及店家,以結盟的方式,推廣手工生活理念,讓各地的手工產品及訊息流通,希望形成一定規模以支持這些小生產者生存,也讓技藝得以傳承。


  另外,二手物品的交換也是雜貨店的重頭戲,讓家戶裡不用的物品可以在此流通,透過資源共享,減低新消費的需求。從七月開始,店裡也要辦跳蚤市場,希望擴大物品流通的範圍,讓外人也能進入這個交換系統。別人是波西米亞風,黎屋雜貨店則是強調客家風,彩雲替跳蚤市場取了一個名字,叫做「花啦嗶啵」,客家話之意就是花得不得了,一方面彩雲的拼布是以大花布為主要材料,另方面老一輩的人對花布也較有感情。另外,整個夥房區域也將做為展演空間,舉辦手工技藝的教作和客家社區的交流活動,成功的話,也希望到各社區辦類似的活動。


  籌備了將近半年,黎屋手工雜貨店終在2003年6月15日歡喜開張。夥房的親戚都來參加了,並且熱烈的討論,貢獻點子,有人竟在盤算以後每週會有多少輛遊覽車進來。


  當台灣許多離鄉背井的子弟都湧向台北你爭我奪、頭角崢嶸時,有一對年輕夫妻,帶著他們可愛的小女兒,穿上夢想翅膀,悄悄滑出都市陰鬱嚴密的監視,滑向神秘召喚。像是鮭魚往故鄉迴溯,只因那是唯一子代可以成長的地方;也像是成熟的種子執意飄回茂密豐美的森林,只因那裡的土壤陽光最為營養舒暢。他們一家從此在故居用力生根,熱情茁壯。


  當台灣許多「社區營造」專家在搶食補助、虛構功績時,有一對年輕夫妻帶著他們的小女兒,用自己的力氣開疆闢土,創造新的理念版圖,憑藉的不過是回歸生活、切身實踐。而振君和彩雲的動機,卻再單純不過:


「眼看著夥房一天天頹圮,附近的稻田也快速消失中,爸爸希望雜貨店的成立,能夠凝聚夥房的向心力,為夥房尋找一條新的出路,最重要的,是希望帶給妳以及夥房的小朋友們有一個美麗快樂的童年,當然爸爸媽媽也希望和妳們再過一次童年,或許雜貨店未必長久,但至少在妳們長大之後,還記得曾經有個雜貨店,帶給妳們一段美麗的回憶,這樣就夠了。」


不要害怕到邊緣來。踏到邊緣失足的剎那,你開始飛翔。


然後一切就像童話那樣美麗。



(本文轉自http://www.tw-ice.org/people/1105.htm

沒有留言: